国际在线报道(特派记者邓颖平):非盟会议中心是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援非八项举措之一。会议中心紧邻非盟现在的总部大楼,它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按照计划,中方将于2012年1月向非盟交付会议中心项目。非盟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辛卡耶大使12月13日在接受采访时高度评价了这一援非项目,认为这是中非交往史上的新里程碑。
辛卡耶大使见证了这一项目从胡主席的承诺变成中国政府的计划,从一张张图纸变成一流水平的会议中心。项目交付使用后,他将搬到新的办公大楼里工作,届时办公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他指出,新的会议中心为非盟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比如以前非盟必须由各成员国承办首脑峰会,现在可以在总部的会议中心举行这样的大会。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政府吸取了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援外经验,同时也做出了一些创新,如设立援非盟会议中心项目专职代表。担任这一职务的是来自商务部的曽花城参赞。他告诉记者,为了让最终的使用者满意,中方从一开始就积极听取非盟方面的意见。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在大空间的颜色的选择上,我方会请多位非盟官员发表意见。“因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审美观、文化背景非常不同,我们认为漂亮的东西,他们未必认可;我们喜欢的颜色,他们未必喜欢。”
在亚的斯亚贝巴采访期间,记者听到了许多当地人称赞非盟会议中心。这些看着大楼“一天天长大”的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典范,当地有钱人都希望自己家能像这个项目一样建得又快又好。其实,工程的建设周期只有两年,而且除水泥沙石以外大量的材料都要从国内运来,可以想象这对于直接承担工程的中建八局是一个怎样的考验。中国援非盟会议中心项目技术组组长宋素东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今年3月下旬,有一批用于幕墙封闭的玻璃即将到亚的斯,从吉布提的港口运到这里的路上,离亚的斯还有100多公里的地方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两个集装箱的玻璃损毁。眼看就可以用了!不得已,我们紧急向国内厂家定制,并用空运,到现场。”
显然,空运将大幅提高工程成本,但是为了赶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大楼外部封闭,保证内部工程的顺利开展,成本问题已经不再重要。
在工地采访时,记者与一位名叫苏红的钢筋工聊起来。他告诉记者,从开工第一天,他就来了,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没回家了。每逢春节和中秋节,他会格外地思念亲人。这时,他只能打个电话以解思乡之情。不过,“为了国家,为了中国人的骄傲,放弃一些东西也无所谓了。”苏红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项目顺利完工并且交付给非盟使用,这样明年春节的时候,他就能和家人团聚。这也是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