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洲奶业的特点
非洲地区商业化奶牛养殖自20世纪中期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奶牛数量和牛奶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奶牛品种改良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非洲80%以上的牛奶产自中小牧场,各国正在通过实施奶业发展政策和计划,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新兴的规模化饲养方式,促进牛奶的生产和销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牛奶需求。
1.1 奶业发展呈现地区性不平衡,规模化养殖与传统小农养殖方式并存
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非洲划分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和东非共同体(EAC)等地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主要产奶国有南非、博次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和斯威士兰;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和东非共同体(EAC)主要的产奶国有苏丹、肯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马达加斯加和津巴布韦,产奶量占本地区总产量的97%.南非、肯尼亚、埃及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奶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南非奶业是农业中最大的行业之一,初级奶业的总投资达90亿兰特,共有4669家奶牛场,年产牛奶大约20亿L,产值约为29亿兰特。南非的牛奶产业中,既有采用高度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大型的先进的商业化牧场,也有生产工艺较落后的中型牧场和众多的小型牧场。肯尼亚约有1150万头牛,其中奶牛330万头,肉牛822万头(主要为瘤牛),每头牛平均牛奶年产量为1500L,牛奶年总产量约为31.2亿L,其中约18亿L在市场销售,牛奶生产主要集中在裂谷、中部和东部各省。肯尼亚的牛奶等乳制品生产主要依靠小型农牧场,小规模生产在奶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小型农牧场奶牛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牛奶产量占总产量的56%,占市场销售牛奶量的80%.奶业生产占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3%,能提供36.5万个生产工作岗位和50万个服务工作岗位。坦桑尼亚的奶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牛奶大部分产自传统品种的牛,传统奶牛饲养大约为1750万头,年产牛奶约9.2亿L,商业化奶牛饲养大约43.5万头,年产牛奶4.66亿L.坦桑尼亚在牛群量上排在非洲第三,位于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之后,牛奶主要用于家庭自产自用,只有很少一部分上市销售。博茨瓦纳现有115家中小型商业化牧场,300万头奶牛,牛奶年产量约为国内总需求量的26%.乌干达现有680万头牛,年生产12亿L牛奶。
1.2 与本地区生产水平相比,牛奶消费水平较高,奶业发展市场潜力较大
非洲传统上有较好的饮奶习惯,奶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肯尼亚,人均牛奶消费量每年为84L.奶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坦桑尼亚,人均牛奶消费量每年为39L,牛奶和奶制品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城市需求,要进口大量的奶粉和黄油等乳制品。乌干达人均牛奶消费量每年为40L.与非洲地区生产水平相比,牛奶消费量大大高于产量,许多国家需从美国、澳大利亚和欧共体国家大量进口奶粉等乳制品,以弥补国内牛奶供应短缺。赞比亚2003年奶牛的总数为250万头,全国总产奶量大约为1.9亿L,而牛奶总需求量约为2.53亿L,为了弥补供应的不足,赞比亚牛奶需求量的25%需要进口。卢旺达牛奶年消费总量约为50万t,年生产量约5.6万t牛奶,只能满足全国需求量的17%,每年约有44.4万t的短缺,需要从乌干达等国进口原奶、加工奶和奶粉。纳米比亚的牛奶产量从1992年到2003年之间虽然增长了21%,但仍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牛奶需求。
1.3 奶业发展受到非洲各国政府重视,开发前景广阔
农业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国正在通过实施乳业发展促进政策和相关计划,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新兴的规模化饲养方式,促进牛奶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满足不断增长的牛奶消费需求。肯尼亚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奶业发展,在投资方面,外国公司投资牛奶等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博茨瓦纳政府财政支持奶业发展,完善推广服务体系。莱索托的政策目标则是通过发展农业以及畜牧业,减少贫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奶业发展的目标一是提高牛奶生产和销售量,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二是扩大牛奶等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三是为妇女和下岗职工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