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中乍复交至今,中国先后向乍得派遣8个批次农业专家组帮助乍方提升农技能力和粮食自给水平。目前,援乍得第八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正在乍得当地开展水稻引种试验和示范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牧草旱作物引种试验和农田基础建设等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科学的栽培指南、必要的农用物资和农机服务,助力农户增产减贫,推动乍得早日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乍得稻米种植面积小、种质较差,种植方式原始,平均每公顷产量仅为3吨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稻米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我援乍得农业专家组集中力量,解决稻米良种关键性难题,经过36期引种、对比等科学试验,筛选出近10个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水稻品种,并进行提纯复壮。在良种良技的支持下,实现增产目标,每公顷产量超过5吨,较原当地品种增产60%以上,按现有耕种面积,可为乍得增产120万吨粮食,按国际口粮400公斤/年/人计,增产粮食可供乍得3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援外专家组采取“以点带面”的辐射式推广方式,扎根南北两大水稻产区,辐射三个省级行政区,深入数百个乡村送技术,累计筛选200多优质示范户,取得良好示范效应。杜几亚美德肯村农户吉米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利用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在村里的联合示范责任田种植水稻,每公顷产量可达8吨,远超当地普通农户,不仅能完全解决全家温饱问题,还翻修了旧房,购置了摩托车。“好示范-优培训-增产量-提收入”的良性循环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
解“急难愁盼”饱含援外温度,以“真实亲诚”促进民心相通。杜几亚村民布莱一直以来都是项目的忠实示范户,其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后,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一度陷入贫困。援外专家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他特别设置了生产季节示范田看护员岗位,同时为保障他稻田产收不受影响,在农资配给和农机服务上政策性倾斜。令人暖心的是,在他担任看护员后,村民也都自发尽力维护,示范基地再没有遭到任何破坏。
乍时任农业部长曾亲赴项目基地考察,对项目给予高度认可,对中国援外专家不计得失、克服困难的工作态度表示高度赞赏,对中国向乍得传授先进农业技术表示真挚感谢。
援乍得农业第八期技术援助项目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九项工程”举措“减贫惠农工程”项下项目,由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项目为期3年,自2024年3月起实施,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开展水稻优良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种植、技术推广与培训、牧草旱作物引种试验,对基地进行环境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及维护,提供必要的物资、农用机械设备和材料。
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