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11个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经过75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与此同时,中国援外也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推广到第三世界国家,用中国智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
2017年,中国援外技术组落实由中国发起的“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奔赴柬埔寨等3国开展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中国专家们驻村工作,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帮助受援国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改善生活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讲述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关于自行车的小故事。
上·闪(Saing Sab)一家,是柬埔赛减贫示范项目的两个示范村之一的谢提尔普洛斯村的一户贫困户,男主人上·闪出去捕鱼或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计,妻子再·沙林(Chay Saroeun)在家里操持家务并照顾四个孩子。
中方专家组为上·闪一家制定了帮扶计划,把他们纳入了很多扶贫项目的计划中,因此会时不时拜访这一家人,问问最近家里生活如何,聊聊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看法,有时也会传播一些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与更多的生计项目。
那一天,中方专家组照常与上·闪一家进行交流,临走时,专家组组长袁刚问他们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一旁的大女儿上拉·扎娜(Saing Lachana),拉过妈妈的衣角悄悄说了句什么,然后只见女主人再·沙林为难地看向专家组,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女儿的请求:“孩子问你们可不可以送她一辆自行车,家里离学校太远了,每天徒步上学很不方便。”
听到这话,组长袁刚的第一反应是不行,毕竟这不在项目范围内,但是看着小姑娘恳切的眼神,乡村土路上满地的沙土石子儿和小姑娘赤裸着的双足,话到嘴边又情不自禁地改口说到:“我们考虑一下,想想办法。”
离开之后,就自行车这个话题,专家组在返程的车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个没法弄啊,我们项目里没有这项支出,要从哪里去给她买自行车?”
“要不还是跟他们说不行吧,不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可以去国内找共享单车。但是运费怎么办?”
专家组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担忧。“行了,这些我知道,这事我再想想办法”最后袁刚说道。
此后,专家组每次到上·闪家的时候,小姑娘的眼神都充满了期待。但几次过后没有结果,渐渐地小姑娘再也不问了,天天盼望天天祈祷,唯恐盼来的消息使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专家组只能安慰她说,放心吧,一定会有的!
小姑娘那种希望破灭、落寞失望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组员们的心里。2个村里像上拉·扎娜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既然承诺了,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小姑娘实现这个愿望”,组长袁刚心里一直这样坚持着。
2019年7月底,袁刚从国内休假返回,兴奋地告诉组员们,自行车的事情落实了。
原来,在他回国休假期间,将自行车的事情向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经四川省扶贫开发局项目中心多方协调,联合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等公益组织和有关爱心企业,向项目村300名中小学生捐赠共享单车300辆、向项目村捐赠移动式多功能太阳能灯200盏、向柬埔寨农村发展部捐赠净水器6台以及“四川扶贫”爱心礼包等。四川省扶贫基金会承担了这批捐赠物资的运输费用。
2019年12月26日这天,斯瓦安普乡召开了一场简短的捐赠仪式,各捐赠方也派代表来到了现场,亲手传递了这份爱心。
300个孩子签字领取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激动、喜悦、开心的笑容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迫不及待地排着队骑着车上了马路,空气里回荡着他们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和清脆的车铃声。
捐赠仪式中,袁刚组长找到了排队的上拉·扎娜:“你看,承诺你的事情我们一直放在心上,这下你的愿望实现了吧”。
自行车的故事是中国脱贫道路在第三世界国家延伸实践的缩影,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的实施,使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实现了脱贫理念、管理模式和乡村治理经验的“传帮带”,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各届对援外的积极参与、配合与支持,更是展示了“爱心无国界,善心助扶贫”的大国风采,让中柬友好情谊薪火相传。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中国援外将持续实施“小而美”民生项目,为助力全球减贫,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国际扶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