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从东南亚的高铁铺设,到中东的港口建设,再到非洲的基础设施热土,中国资本和技术正在全球舞台上重塑行业格局。
2024年12月,华新水泥以10亿美元收购瑞士霍尔希姆旗下Lafarge Africa(下称“拉法基非洲”)83.81%股权的消息,标志着这家中国企业正式杀入非洲水泥市场,更是对非洲水泥巨头丹格特水泥发起的正面挑战。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雄心在尼日利亚这片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土地上迎来的高光。
中国水泥行业曾是全球经济的风向标,但如今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基建投资放缓,需求萎缩,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华新水泥2023年年报显示,其国内产能利用率下滑,但现金流仍高达7.518亿美元,海外扩张自然成为战略重点。与此同时,非洲大陆正掀起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水泥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5000万吨,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中国企业“挥师南下”。华新此举并非孤例,此前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材国际已在尼日利亚为丹格特水泥建设生产线,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也在2024年11月与尼日利亚签约12亿美元的天然气加工厂改造项目。这些案例表明,中国企业正以技术和资本为杠杆,撬动非洲的资源与市场。
华新以10亿美元拿下拉法基非洲,直接获得了尼日利亚年产能1050万吨的4座水泥厂,分别位于奥贡州、跨河州和贡贝州,一举占据当地19.5%的市场份额。这笔交易的意义远不止数字本身。对于华新来说,这是对国内市场风险的一次对冲,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海外产能要从400万吨提升至1650万吨,尼日利亚的布局正是这一目标的支柱。相比耗时数年的新建工厂,收购拉法基非洲让华新迅速站稳脚跟,避免了土地审批和基础设施瓶颈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尼日利亚作为西非经济枢纽,还为华新提供了辐射加纳、贝宁等邻国的跳板,投资回报的潜力进一步放大。
这笔收购的野心还体现在对非洲水泥市场格局的挑战。丹格特水泥年产能5200万吨,占据尼日利亚60%-70%的市场,业务横跨10国,其创始人阿里科·丹格特(Aliko Dangote)更是被称为“非洲首富”。然而,华新携技术与资金强势入局,可能打破这一垄断。
拉法基非洲已有的环保技术,如2022年37%的替代燃料热替代率,结合华新在全球60多座水泥厂的运营经验,或将在价格战与绿色竞争中占据优势。眼下,尼日利亚水泥价格已飙升至每袋1万奈拉(约合6.46美元),消费者苦不堪言,华新的到来或许能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回顾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足迹,华新的策略颇具代表性。以往,中国企业多以工程承包和技术输出为主,比如中材国际曾为丹格特水泥建设生产线,输出设备与工程能力,却未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华新通过收购直接掌握市场主导权,这种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转变,与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公司承建的拉各斯-伊巴丹铁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在进出口银行贷款支持下,交付了现代化交通网络,成为中国基建出海的标杆。
类似的还有2024年初投运的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这座700兆瓦的项目由13亿美元中国贷款支持,彰显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深耕。华新水泥的收购则将这一模式延伸至工业品市场,展现了中国企业从单一项目向全产业链渗透的转型。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
尼日利亚奈拉贬值和高通胀(2024年超30%)增加了投资成本,当地物流网络的瓶颈也可能限制分销效率,与丹格特、BUA等本地巨头的竞争更是一场硬仗,但华新的全球化视野和技术储备为其提供了底气。如果整合顺利,华新将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水泥生产商,年产能逼近1800万吨,仅次于丹格特。放眼长远,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全球化野心,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寻找立足之地。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揭示的,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从资源开发转向产业共生,而华新与丹格特的这场正面交锋,或许只是这一宏大叙事的开篇。
来源:非洲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