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他们在非洲种下一颗颗“种子”

2025-05-07 12:00:00 点击数:12 收藏

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彼时,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一群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正用双手和智慧播撒现代农业的种子,续写中非合作的故事……

种下一颗只问耕耘的“种子”

去年5月,援刚果(金)旱作物示范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技术援助项目的专家们刚一抵达项目驻地,就为眼前的景象犯起了愁:农业设施老化、生活用水困难,可用的农田不仅面积不足,土壤沙化也十分严重。“人不能绕着困难走,有困难就解决困难。”放下行李后,专家们不等不靠,很快就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工作中。肥料匮乏,专家们就利用鸡粪、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作堆肥沤制有机肥;肥力不佳,专家们就利用国内的土著菌专利技术制作土著菌肥,与有机肥一起施用。在他们的努力下,历时近一年、300多个日夜,组长丁德才眼见脚下的土地沙化问题明显改善,农田肥力逐步提升:玉米、花生产量较当地增产近50%,旱稻平均亩产近300公斤,实现了当地旱稻种植“零”的突破。在不久前结业的首期培训班上,刚果(金)国务部长兼农业和粮食安全部长穆通博动情地说道,正是中国专家组日复一日的劳作“点沙成金”,让刚果(金)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满了起来。

种下一颗消除饥饿的“种子”

聚光灯下的杨华德有着多个身份,是布隆迪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功勋成就奖”的外国人,是“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但占据他每天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重的还是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这个身份。回到布隆迪后,他第一时间驱车前往莫苏自然区的鲁塔纳省,这里是他和专家们为之努力了6年的又一个“小目标”:继帮助布隆迪建成英波平原区水稻粮仓后,能否为布隆迪再打造一座粮仓?伴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鲁塔纳省这片1200公顷的杂交水稻田喜获丰收,平均单产从2021年的不到2吨/公顷增长到9吨/公顷。让专家们高兴的还不止于此,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青年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76个杂交水稻减贫示范村在布隆迪布班扎省落地生根,层层稻浪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愈发可感可及……

种下一颗命运与共的“种子”

5月的乍得正值旱季、酷热非常,在邦戈尔的田埂上,70多度的地表温度炙烤着秧苗,中国援乍得农业第八期技术援助项目专家组与当地村民齐齐弯腰劳作的身影却清晰可见。专家们一边劳动一边教学,示范如何科学施肥、防治病害,豆大的汗珠迷住了双眼,手上的动作却片刻不歇,2024年水稻实现平均单产6.3吨/公顷,增产80%。而就在半年前,乍得突发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洪涝灾害,为了不让杜几亚即将收获的水稻“付诸东流”,专家们带头抢筑堤坝、疏通排水。洪水之中,他们迎着没膝的水流,徒手抢收将熟的稻谷共约40吨。每每回忆及此,组长何桥生都十分动容:“在最困难的时候,乍得的兄弟们自发地加入了我们!”那时,田间地头没有国界,只有一排排浸湿的衣服和一张张坚定的面孔。“稻子熟了,不能让洪水带走一切!”一次次肩挑背扛、接力传递,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被专家们与当地村民从洪水中抢救出来,成为这一季最宝贵的“劳动果实”。

2025年是中国开展对外援助75周年,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在中非农业合作的广袤田野上,每一粒跨越重洋的种子都凝结着中国援外工作者的匠心和“粮心”,每一个充斥着阳光、浸透了汗水的日子都见证了中非人民间的信任与友谊。他们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跨越了国界,让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致敬所有平凡而不凡的劳动者,致敬所有顶着烈日、脚踩泥水、种下梦想的中国援外工作者!愿每一滴汗水都被看见,每一份耕耘都有收获!

来源: 商务部国家经济合作事务局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