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苏丹的有关情况?
【郝宏社参赞】: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历史上被誉为沟通与连接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西亚、南亚、地中海欧洲的"非洲走廊"。国土面积250.6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尼罗河贯穿苏丹南北,在苏境内长达3300公里。
苏丹首都为喀土穆,人口约600万。全国划分为25个州,其中15个为北部州,10个为南部州,辖132个县。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60%。通用英语,部落语言及方言多达130多种。苏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5%的人信奉基督教。
【主持人】: 那么中国与苏丹双边经贸关系怎么样?
【郝宏社参赞】: 今年是中苏建交50年周年,50年来中苏两国在经济上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石油合作开展以来,双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从7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援建了友谊厅、哈萨黑萨纺织厂、罕图布大桥、恩图曼友谊医院等多个援外项目。1981年中苏开始了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承建港口、房建、水利、大坝、电力、道路和桥梁等工程项目。2004年以来,将近20个大中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包括吉利电站一期、二期项目、麦罗维输变电项目、麦罗维大坝项目、阿特巴拉-海亚公路项目等,另外还有一大批工程项目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其中麦罗维大坝项目是我国在苏丹实施的最大工程项目,合同额达7.48亿美元,坝体已于2009年6月份全部完工并开始发电。1995年,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开始石油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为苏丹建立起石油勘探开发、输油管线、炼油、石化上下游一体的新兴的石油工业体系。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化厂,为苏丹培养大批石油技术、管理人才,使苏丹的民族石油工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石油项目的成功实施,中苏贸易额也随之快速增长,由1997年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119.72亿美元,是1997年的92倍。我出口的商品包括机电设备、运输工具、工业制成品、日用品等,我从苏丹进口主要是石油、芝麻等。我在苏的投资也不断增长,除了石油、电力等大型项目的投资外,中小民企的投资也日趋活跃,目前在我经商处登记的民企数量80多家,分布在建筑工程、医疗服务、农业种植、食品加工、轻工、渔业捕捞、养殖、住宿餐饮等投资领域。随着中苏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苏丹已成为我在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我是苏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中苏经贸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向苏提供援助,发展为目前以石油合作为龙头,电力、水利、路桥、港口、电讯、农业、工业、服务业、贸易等各行业广泛合作的良好局面。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苏丹投资贸易环境如何?
【郝宏社参赞】: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苏丹满地都是金子,就看你会不会弯下腰来拣。可见苏丹确实是我们投资贸易、开创事业的好地方。关于苏丹的投资贸易环境,我大体上谈四个方面:
第一,中苏关系长期友好。苏丹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之一。今年恰好是中苏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苏两国人民始终相互信赖、真诚合作,两国传统友谊不断加深,在各领域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苏丹也始终把中国当作十分亲密和可靠的朋友,特别愿意与中国在各个领域进行合作。在石油领域的成功合作之后,反过来也促进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发展。现在,很多企业在苏丹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和信誉体系,苏丹人更加相信中国的设备、技术和水平。成功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因此,从大的环境看,中苏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为我企业在苏投资贸易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我们仍将继续保持优势,抓住机遇,继续扩大对苏丹的投资规模和合作领域。
第二,苏丹经济的稳定增长。最近几年,苏丹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是非洲少数几个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按苏丹政府发布的数据,2003-2007年GDP年均增长8.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也显示,2003-2007年五年间苏丹GDP年均增长8%。IMF数据显示2008年苏丹GDP增长6.8%,而按照苏丹中央银行的统计,2008年苏丹GDP增长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苏丹经济确实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我企业在苏丹的投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两年到苏丹的朋友都明显感觉到了喀土穆的变化,与5年前、10年前比,马路变宽了,路灯变亮了,商店变多了,房子变密了,苏丹人也似乎越来越有钱了。
第三,苏丹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在过去的10多年中,苏丹大力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和调整计划,包括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私有化改革、取消某些行业垄断、实行苏丹镑浮动汇率、改革金融和贸易政策等等。同时,通过了投资法案,采用种种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例如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取消行业的投资限制等。新的《投资法》还规定了投资项目可减免的税种及减免比例,包括免除长达10年的公司收入和利润税;免除投资项目实施所需的机械设备、非建筑用材料物资、办公和生活用品等进口税;免除投资项目所生产产品的出口税等等。新投资法还特别规定基础设施、道路、港口、电力、水坝、通讯、能源、运输、教育、卫生和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给水项目;地下和海洋资源开采项目;农业、畜牧业和制造业项目等为重点鼓励项目,欢迎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第四,苏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苏丹拥有广阔的未开垦耕地和丰富的水、动物、森林、草地、矿产以及石油资源。苏丹可耕地面积约8400万公顷,但目前仅开发不到20%。盛产棉花、阿拉伯树胶、芝麻、花生等。苏丹拥有数目庞大的牲畜群,全国牲畜储栏量约1.5亿头,居阿拉伯国家第一位。投资苏丹农业种植、养殖潜力巨大。苏丹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铁、铬、铜、铀、锰、金、银、铅、锌、石棉、石膏、铝、石英等。目前,已有中国企业在进行铁矿、金矿等矿产资源和合作开发。苏丹现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达132亿桶,可采储量32亿桶,我中石油公司还打算继续扩大投资。苏丹工业基础薄弱,但原材料丰富,投资皮革加工、食品加工、肉类加工、石化、化肥、建材等行业均有机会,特别对一些民营企业,在苏丹投资设厂进行产品加工,投资不大,市场广阔,大有可为。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渔业养殖和捕捞、服务业等仍有很多投资机会,都值得我们认真考察、论证,进行投资合作。
【主持人】: 我国企业在与苏丹进行贸易往来和投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郝宏社参赞】: 苏丹社会经济发展仍然非常落后,各种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不健全,存在很多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在苏丹进行贸易和投资合作时,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苏丹政府机构办公效率低下,劳动、居住证件办理难。苏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很低,立等可取的事往往要反复多次,花费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近年来,由于大量外国劳工涌入苏丹,冲击了当地就业市场,苏政府基于保护当地就业,不断提高劳工市场准入,对外来劳工办理劳动、居住签证等手续增加附加条件,提高办理难度。有些政府部门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随意提高收费内容和收费标准。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由于苏丹经济状况不好,很多企业反映苏丹有些部门的税、费较前增加许多。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随意变动税率和税收。尽管苏丹有相关税法,也规定了税率,但执行过程中却很难照章办事,随意性很大。苏丹税务部门不按规定核加企业如实申报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利润所得税等税金,往往自行核加、随意收取,远远高于规定的税率。苏丹政府和海关对当地产品形成较强竞争的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当地产品。对进口货物重新估定货值,且往往予以高估;对部分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随意设置进口许可证,且限制许可证发放范围等。
第三,部分商人信用低下。有些苏丹进口商人夸大自身实力,进口大批货物却无钱支付余款,造成收汇风险。苏丹商人喜欢用支票支付,但许多支票无法兑现。同时,苏丹银行信用证的执行随意性很大,有些苏丹公司在利用我对信用证的自身信任度对我公司"试水",伺机钻受益人的空档,应引起我企业的重视。
总体上来说,苏丹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苏政府也希望在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大力发展其国民经济,吸引外国投资。但由于其多年受经济制裁及内战的影响,消耗巨大,债务负担严重,我企业在苏丹进行经贸活动仍需做好充分调研和准备。
一是要积极防范金融和投资风险,确保我收汇安全。特别是与当地贸易公司做贸易时,在支付方式上一定要坚持有预付款、一般贸易要执行装船前清算、或必须有保兑的信用证支付。
二是要注重商业信誉,确保出口商品质量。苏丹喜欢我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有些商人仅关注价格而不管质量,我有些企业为了应和苏丹商人的要求,生产和出口价低质次的商品,甚至是伪劣假冒商品,严重扰乱对外贸易秩序,从而也损害了我企业和产品在苏丹的形象,影响了我大部分企业的良好商业信誉。我企业一定要注意,要有长远合作的眼光,诚信经营,树立品牌和形象。
三是要注意了解苏丹习俗和消费观念。我企业要开拓苏丹市场,先要研究伊斯兰宗教信仰和习惯,出口产品在包装及其它方面要注意符合穆斯林消费习俗,比如在颜色、图案、符号、发音、寓意诸方面多做调查了解。
另外,苏丹人非常注重商标和品牌,对认可的品牌不会轻易改变消费习惯。一旦被认为是劣质商品,会在苏丹商人圈和消费者中留下永久印象,想要重新夺回市场和声誉就难上加难了。
四是在苏丹投资经营一定要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例如苏丹是伊斯兰国家,严禁造酒、售酒和酗酒,已经发现便可抓起来关进监狱。
另外,有很多中国工人不注重形象,外出衣着暴露,其实也是对人家不尊重的表现。
说到这里,我顺便说一说苏丹的劳务市场情况。苏丹本身的失业率很高,据统计失业率高达23%。因此苏丹不像日韩、新加坡、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务工人。我们一贯不鼓励一般的劳务工人进入苏丹,一般工人在苏丹也很难办理工作证和居住签证。苏丹气候炎热干燥,条件非常艰苦,一些想舒服享乐的人也不要来苏丹。但目前我在苏丹仍有很多大项目需要实施,我们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这些来苏丹工作的工人一定要经过正规的途径和渠道与企业签订完善的雇佣合同,然后才能到苏丹来。
我们经常碰到有些工人与雇主根本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或者合同简单、粗陋,一旦有了纠纷无法保障各方权益。
所以,在此特别对企业和工人都提出要求,企业要严格把关,挑选合适工人,加强内部管理和教育。工人要全面了解苏丹的情况,工作待遇、条件等。双方出国前要签订详细、完善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以合同为准解决纠纷。
另外,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经商处会全力保护在苏丹合法经营的中国企业和个人,鼓励他们投资、创业、挣钱。但对坑蒙拐骗、违法违规、不听协调、损害国家利益和中国人形象的企业和个人,我们坚决清理。
【主持人】: 中苏两国长期友好,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政府对苏丹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请您谈谈我对苏经援项目的执行情况?
【郝宏社参赞】: 苏丹是我国的传统友好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共承担并建成了70多个援助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友谊厅、恩图曼友谊医院、迈格公路、哈萨黑萨纺织厂、国际会议厅、达尔富尔人道主义援助等项目对苏丹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援助效果和国际影响。
最近几年,我加大了对苏丹的援助力度,帮助苏丹实施近20个援助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民生、人道援助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总统府办公楼项目、综合医院项目、疟疾防治中心项目、农村学校项目、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友谊厅家具更新项目、杰摩亚变电站项目、达尔富尔地区人道援助项目、南方打井项目、板房学校项目、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医疗设备项目、抗疟疾药品项目、现汇项目等。上述项目遍布苏丹南北,惠及达尔富尔等偏远地区,影响十分广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赢得了苏丹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我向苏丹提供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真诚地希望通过提供援助项目,来帮助苏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同时,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两国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两国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构筑了良好的环境。
【主持人】: 中苏合作开发石油项目,请您介绍一下石油项目的情况?
【郝宏社参赞】: 苏丹的石油合作项目是我国在海外最早、重要的石油合作开发项目之一。我们的中石油集团秉承"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在短短的10多年间,帮助苏丹实现了石油生产和出口,使苏丹从一个原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原油出口国,还帮助苏丹建立了炼厂,实现了成品油的自给自足。目前,中石油公司在苏丹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勘探、开发、生产、输油管道、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在石油领域的大量投资,也带动了石油承包和技术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石油工程服务队伍在苏建立了地面施工、物探、钻井、测井、管道施工、物资供应等系统的配套服务体系,为我们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走出国门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苏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和关键性的作用,使苏丹经济在美国经济制裁等各种不利因素下仍多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石油合作开展前的38美元提高至2008年约2200美元。目前,苏丹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8%,占财政收入的50%和现金流的80%。2008年苏丹贸易额达223.8亿美元,其中原油出口1.6亿桶,金额120.7亿美元,占苏丹外贸出口总额的92.69%。石油已经成为苏丹外贸支柱性产品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们怎么评价中苏石油领域的成功合作都不过分,因为石油项目对发展苏丹经济、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乃至双边关系居功至伟。胡锦涛主席称赞中苏石油合作项目是"中苏合作的典范"。巴希尔总统多次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苏丹今天的石油工业,中苏石油合作为苏丹实现了和平,中苏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是发展中国家自强联合的典范。
【主持人】: 农业合作是中苏两国经贸合作的新亮点,请您介绍一下苏丹农业发展及两国农业合作的基本情况?
【郝宏社参赞】: 我国一直在积极参与苏丹的农业领域合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派出水稻组、农机组等多个农业专家组赴苏,援建了杰齐拉农场、马拉卡勒农场水稻试种等多个农业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在苏参与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项目,国内农业大省也相继派出了农业专家来苏考察。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苏农业投资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和研究,准备开展大规模农业种植、技术合作等项目。一些民营企业在苏开办农场,进行了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正在为苏丹建设农业示范中心,通过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和技术培训,帮助苏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今年6月,中苏两国有关部门在喀土穆召开了首届中苏农业合作研讨会,就进一步加强双方农业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推动、签约了一批农业合作项目。最近,中国政府派出的3位高级农业专家对苏执行为期一年的农业技术援助工作,对苏丹进行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技术等进行指导和培训。
苏丹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是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产值占其GDP的1/3强,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苏丹有着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全国可耕地面积约8400万公顷,实际耕地仅1700万公顷,约占可耕地面积的20%;青、白尼罗河贯穿苏丹全境,苏丹的尼罗河用水配额目前仅使用了不足10%。苏丹盛产高粱、小麦、玉米、芝麻、花生、向日葵、棉花、阿拉伯胶、蔬菜、水果和饲料等粮食、经济作物。其中,苏丹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各国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平均产量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出口量占世界80%以上。畜牧业是苏丹重要的农业资源,牲畜存栏数约1.5亿头,每年向沙特等海湾国家大量出口生肉、活畜。
然而,苏丹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水平低下,粮食不能自给,2008年粮食及食品进口达13.4亿美元。苏丹政府也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苏丹永恒的石油"。从2005年起,苏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推出一系列的农业复兴计划和鼓励投资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农业合作,要将苏丹建成"世界的粮仓"。
中苏两国在农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成熟的农业生产经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可有效参与苏丹农业开发,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馆也将农业合作当成今后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来推动,我认为,只要我们做好调研,明确思路,优势互补,中苏两国农业合作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农业合作也必将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在苏“石油、信贷和工程”一揽子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
【郝宏社参赞】: 中苏一揽子合作是指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苏丹以石油出口为担保,我提供信贷资金,承揽实施关系苏方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中苏一揽子合作是两国经贸合作的新形式,也是新尝试,正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推动下,目前一揽子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08年7月29日,苏方与我按照买方信贷方式签署了融资协议。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双方签署了9个合作项目,金额达15.89亿美元,另有数个意向项目正在探讨中。一揽子项目主要涉及公路、桥梁、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目前,已签约项目均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其中一个输变电项目已开工。我相信,这些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后,不仅对苏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会为中苏经贸合作开辟新的模式。
【主持人】: 近年来,我国在苏丹承包工程合作方面发展迅速,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在苏承担的大型项目情况?
【郝宏社参赞】: 随着苏丹石油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2003年以来,我在苏承包工程业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我在苏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30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合同多达20个。项目涉及公路、桥梁、电力、水利灌溉、供水、房建等多个领域。
我企业已实施最大的工程是被苏丹称为"三峡"的麦罗维大坝项目,合同金额达7亿欧元,是继埃及阿斯旺大坝后在尼罗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电站,也是苏丹乃至非洲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主要用于发电与灌溉。大坝全长9.5公里,大坝最高处达67米,相当于08年苏丹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两倍。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土建工程完成工程量的99%,部分机组已开始发电。
我企业承揽了苏丹主要的大型电力项目,如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吉利电站一期、二期项目,合同额合计2.477亿美元,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均已顺利完工。这两个电站大大缓解了苏丹用电紧张问题,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麦罗维输变电工程,金额为3.97亿美元,输电线路长达1776公里,变电站7座,铁塔4530基。目前该项目已竣工,主要功能是将麦罗维大坝电站所发的电输送至各地。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承担的富拉电站项目金额达6.8亿美元,是我在苏最大的电力项目,目前正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
此外,我企业在公路、桥梁、农业灌溉、港口建设等方面承揽的大型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利益。
【主持人】: 感谢您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中苏方面的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