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七成援助使非洲百姓直接受益

2011-07-18 00:00:00 点击数:331 收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葛怀宇、蒋生元、孟毅):中国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高元元日前表示,近年来,中国七成以上的对非援助都是用于贴近民生、使非洲百姓真正能够受益的项目。

  高元元在北京接受国际台记者专访时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中国)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主要还是贴近民生,使老百姓真正能够受益的项目,这是受援国切实需要的。而援建一些楼堂馆所等政府需要的项目,在我国对外援助中的比例跟民生相比,只占到9%左右。”

  多年来,中国充分发挥技术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帮助非洲国家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包括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等众多项目,显著改善了受援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改善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援非的另一个优先领域是帮助非洲受援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包括建设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技术人员和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咨询,培养农业人才等,以促进受援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比如,中国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帮助几内亚比绍建立了11个水稻生产示范点,示范种植面积2000公顷,繁育良种530吨,推广面积2530公顷,使多个品种增产3倍以上,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中国在帮助受援国解决当前实际困难的同时,又立足长远,通过扩大对非援助培训规模,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高元元说:“近些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开展培训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涉及官员的培训,还有技术人员的培训。我们统计了一下,累计培训了非洲的官员和技术人员有3万多人次。同时,我们还派青年志愿者将近400名,帮助他们搞一些培训体育、医疗、教育等。”

  新时期,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中非互利合作的领域和形式更加多样,除了政府援助外,双边企业间的合作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正在有力地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高元元指出,西方个别媒体渲染的所谓“中国援助非洲是为了攫取资源”的论调完全是无稽之谈,这种抹黑中国企业的做法不仅严重违背事实,也是别有用心的。她说:“至于说有些资源性的合作项目,是有的,但都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国际规则的、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各国都有这样的合作。据我们了解,在非洲国家,真正拥有矿权的不是中国人,很多西方大国是拥有矿权的,我们的合作是真正的双方意愿和市场的运作。这种合作是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理解的。”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