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南合作”,在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格局中所占份额由之前的微不足道,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
日前,在中国香港地区举行的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高级论坛上,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约翰•威廉•阿什表示,南南合作不仅可以减轻世界经济的系统风险,而且为问题不断的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联合国南南合作国际组织亚太委员会主席蒋会成认为,南南合作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南南合作会发挥什么作用,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对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蒋会成进行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深耕国内市场之间的关系?
蒋会成:对企业来说,要考虑两条腿并行。深耕细作国内市场是基础,是练内功。内功扎实了,才能有实力拓展海外市场。
企业一定要着眼于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以此来解决发展中资源约束、环境约束等问题。中国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势必要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大风大浪中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需要注意内外市场的均衡。产业、资金、人力等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配置权重,是选择“走出去”路径必须统筹考虑的问题。
从资源以及市场可开发程度和潜力来讲,以非洲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常说的“南南地区”,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
日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南南合作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蒋会成: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组织内“穷哥们”逐渐发展起来,带来整个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甚至让富家邻居侧目。南南地区的蓬勃兴起,一方面,对危机不断的发达经济体形成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世界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为问题不断的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南南合作在促进新兴经济体共同发展方面的作用人所共知。以中非合作为例。非洲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讯网络的完善以及医疗、教育条件的提升,都与中非的经贸合作及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非合作正在悄然改变着非洲各国百姓的生活方式。
当然,客观来看,南南的大部分地区仍处欠发达阶段,这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渗透的21世纪,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日报:中国该如何面对不断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南南合作来说,又有哪些机遇呢?
蒋会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现象。这并不意外,每次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保护主义。
首先,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政府间双边对话机制;其次,对企业来说,更应该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应对。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企业之间要抱团,并要与商业协会多沟通交流,完善贸易磨擦预警机制。
随着南南合作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税大幅降低、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南南合作正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创造着一种新的贸易类型。
在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复苏速度远超过他们经济复苏速度的今天,我发现很多企业都倾向于绕开发达国家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寻找突破口以求打开市场。
日报:对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企业在哪些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蒋会成:南南合作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货物贸易、直接投资,向服务贸易、金融合作领域发展。
除资源合作之外,金融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合作已成为近来投资的热门行业。其中,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前途。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有目共睹。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剧烈震荡、经济增长大面积急剧失速的背景下,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更被视为启动有效需求的强有力工具。而在这一领域,中国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