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尼日利亚瓜果飘香的淄博人

2013-02-26 00:00:00 点击数:512 收藏

   到尼日利亚旅游或考察,如果有机会到当地的农贸市场上去逛逛的话,你可能会看到这里有豆腐出售,这种飘着中国味儿的豆腐,就是由来自张店农业局,有着20多年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的淄博农业专家徐元方推广到尼日利亚民众中去的。从2004年2月13日到现在,徐元方作为中国农业部选拔到联合国粮食组织“南南合作”项目的专家,已在尼日利亚工作了8个年头。2006年,他在尼日利亚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现在,他被评为尼日利亚农业战线上的杰出领头人,被尼日利亚农业部授予“专家奖”。

 
  淄博田间走出的 联合国援非 “农业专家”
 
  徐元方的联合国农业专家之路是从张店的田间地头起步的。1982年,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张店区卫固镇农技站做技术员。一到农技站,这个在大学里就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就一头扎进了当地的农田里,玉米、花生、红薯、土豆,都是他的实验品。在这里,他做的第一个成功农业高产项目,就是1982年成功引进推广了当时刚刚培育成功的玉米优质高产种子——鲁玉2号。经他繁育的种子,后来不仅在张店区得以推广,而且一直销售到了桓台、青州等周边几个区县。
 
  有了成果,徐元方很快就被调到了张店区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并担任了张店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兼农技站站长。在这里,他有了更多参与农业开发和技术攻关的机会。花生、玉米、小麦的高产,蔬菜大棚的品种繁育,甚至现在蓬勃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项目,也都与徐元方这位农技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四宝山和卫固的农田里,他和同事与农民们一起实验,解决了好几种农作物的顽固病虫害问题。
 
  20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成就了徐元方的中国农业专家梦想。2003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对尼“南南合作”项目,农业部代表国家开始在全国选拔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徐元方入选。2004年2月13日,包括徐元方在内的24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员,飞赴尼日利亚。
 
  “刚到尼日利亚的时候,我是技术员。”徐元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勤奋,提供的技术和培育的农业产品符合尼日利亚当地需求,受到尼当地百姓和官员的一致好评,赴尼不到一年,徐元方就被中国农业专家组提名,经中国农业部、尼日利亚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同意,正式成为中尼“南南合作”项目中国专家组的农业专家。当年9月,他成为中国“南南合作”项目中国农业专家组农学组长和副书记,开始主持援尼农学、养蜂、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从淄博的田间地头,到成为联合国农业专家,徐元方用了22年。
 
  尼日利亚市场上有了飘香的“中国豆腐”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比较落后,急需简单实用的农业技术。”徐元方说,作为中国农业技术人员,赴尼前他就知道,必须发挥自己基层工作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特长,在尼推广一些简单见效快的技术项目。因此,出国前,他就为自己配备了一套沉甸甸的“行头”,这些“行头”包括各种各样的物资和工具。
 
  这些“行头”到尼后竟派上了大用场。徐元方到尼被派驻的第一站是Gombe州,这个州是个农业大州,但较为贫穷,开始阶段州项目办既没有经费,也无法提供试验基地。没有资金,很多人就只能闲在那里。徐元方想,自己不能浪费了这段时光,还是利用一下带来的种子和工具先开始做一些简单实用的项目实验吧。于是,他赴尼后的第一个援非农业项目开始了。
 
  这个项目就是我们常见的豆芽菜培育。到达Gombe的当晚,他就用带来的黄豆生豆芽,当地气温高,3天黄豆就发芽了,6天长到16厘米。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惊奇,这个在徐元方看来简直算不上项目的豆芽菜培育技术当即被作为不上报项目开始进行示范和推广。
 
  项目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很多人慕名前来学技术,于是,在入住的小宾馆里,徐元方开始了他的农技培训。当地农民、宾馆厨师、当地技术官员都是他的学生。随后,他也就把更多心思和时间用在了农作物培育、农产品的加工和实用工具制作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上。
 
  看到当地人用玉米发酵淀粉制作豆腐,味道还不好,他就从中国大使馆食堂借来一套闲置的豆腐加工设备。利用出差时专门购买的葡萄糖酸内酯,他开始了“中国豆腐”项目。一次就做成功了。
 
  没想到,这个只为解决自己吃菜问题的普通农产品加工项目,受到当地人追捧。当地人很快就聚拢来,要求接受技术培训。2010年,这个项目还作为中国农业专家组推荐项目,在尼政府支持下,开办了遍及全国6个州的妇女培训班。“现在,尼很多地方的市场上出售的豆腐,都是从我们这里学的技术。”徐元方说,那些豆腐,都飘着很浓的中国味儿。
 
  从宾馆“小菜园”到联合国农业大项目
 
  初到尼日利亚,空闲时间多,徐元方打起了所住宾馆后院的主意。“那里有一片荒地,闲着也是闲着,我就想在那里开个小菜园,解决一下我们吃菜难问题,也顺便做些试验种值。”徐元方说,他把这个项目称作种植示范项目,用自带的工具,开辟出了一亩地大小的菜园,种上小白菜、瓠子、南瓜、冬瓜、丝瓜、萝卜、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作物则有大豆、绿豆、高粱、芝麻、玉米和西瓜,没有水,他们就与小饭店交换,用菜换水,不长时间,徐元方的“小菜园”就花红柳绿起来,郁郁葱葱一片生机。他为这个小菜园取名“种植小示范园”。种出来的菜果不仅供应中国技术人员自己吃,还送给饭店和尼方项目办的经理和其他人员。在这个示范园里,他将蔬菜和其它作物品种对比做试验,这一项目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好评。
 
  这样的项目小,但节省资金还符合当地实际,徐元方做了不少。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试验田里,徐元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果菜品种试验。他告诉记者:“针对中国蔬菜品种开花过早果实偏小的问题,我采取了去除早花延迟结果时间,效果非常显著,丝瓜长度达到了80厘米,西葫芦单个达到了4公斤一个。”他们还在住宅区外的小丘上,开出梯田并种植大豆,以向当地人展示这一技术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
 
  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项目中,徐元方成功解决了中尼技术不同的问题,开始逐步成为尼方最信任的农业专家。当地人有问题都来找他,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开始点名让他去做。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尼实施的一个水稻高产大项目,就交到了徐元方的手中。当时徐元方已是中国农业专家组副组长、副书记。
 
  那是一片硕大的河滩,位于贝宁河河岸边,有几万公顷杂草丛生的荒滩地。联合国的水稻高产项目就选择在这里。带了一个技术人员,徐元方就出发了。他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几天,实地考察,提取土壤作实验样本,找当地农民了解生产情况。之后,徐元方就带领中方技术人员做项目规划,详细制定了水稻高产项目实施方案。然后,他们又开了几期培训班,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第二年,这个项目就有了让人惊叹的成果,当年的水稻产量一亩地达到6吨。这一结果,让当地人惊喜万分,而这项在河滩荒地上进行的联合国水稻高产项目,也被选为重点上报项目推广。
 
  联合国 “南南合作”项目 将推“中国经验”
 
  今年已是徐元方参加中尼“南南合作”项目的第九个年头了,从2004年到尼日利亚,徐元方已参与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合作项目几百个,几乎每一个都被当地人应用和推广。尼日利亚天气炎热,虫患较多,当地条件也差,环境较为艰苦,很多中国技术人员都病倒了。本来,第一期4年的“南南合作”项目结束后,徐元方就该安心回家了。可是,徐元方却一直留了下来。2009年3月,他又一次赴尼参加了中尼“南南合作”二期项目,并担任农业专家兼任副组长和副书记。这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尼双方政府点名的结果。
 
  2月17日上午,记者见到徐元方时,他又开始准备出发的行囊了。2012年12月26日回国,今年2月26日就要重回尼日利亚。他告诉记者,赴尼后,他两年才能回国探亲一次,这一次走了,就得等到明年项目全部结束,他才能回来。在尼日利亚的工作,很琐碎,大大小小的项目,有些跟他的农学根本就不沾边,但尼方项目部的人信任他,愿意找他来帮忙。他给记者看他几年间整理的工作日志,近10万字的记录,密密麻麻地全是项目和实验。
 
  2006年4月26日,徐元方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当时,应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邀请,胡锦涛主席对尼日利亚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徐元方就是中尼“南南合作”农业专家组派出的代表。徐元方说:“当时,胡主席吃的水果和蔬菜是我们种的,胡主席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也都是我们亲手做的。”
 
  第二次赴尼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徐元方就参与选点建成了5个示范中心并开展了养鱼、果园建设、农学技术等8次技术培训班。他们还组织举办有关网箱养鱼、鱼产品加工、竹业生产与加工、养蜂、农机具制作、果园建立和水稻增产等各种技术培训班,为尼日利亚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8095人次。现在,尼日利亚的很多果园和养殖场的技术人员都是徐元方的学生。
 
  2012年,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的视察结果,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尼“南南合作”是目前世界上该项目搞的最好的,最卓有成效,计划在尼日利亚召开国际会议,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经验”。徐元方说:“我将参加这次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在这次‘南南合作’的高层论坛上,中尼双方将介绍中尼合作的经验。”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