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与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及信息设施联通等方面进展如何?
翟崑: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上具有高度共识。围绕互联互通合作,双方积极推动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先后与东盟10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东盟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声明。东盟倡导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无缝物流、卓越管理、人员往来五大战略目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理念高度契合。互联互通作为重点领域,相继被写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2—2025)》。依托双边和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东盟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与规划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确保互联互通合作行稳致远。
在交通、能源、信息领域,一系列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顺利落地,发挥良好示范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点领域,在改善区位条件、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4830万吨。雅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雅加达与万隆两地间的出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中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中越跨境铁路等项目陆续实施,有利于改善东南亚地区陆路交通条件,为构建更大范围的泛亚铁路网奠定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的中远—新港码头、关丹港、皇京港、摩拉港等港口,有效推升东盟国家内外航运货运量,进一步释放中国与东南亚参与地区产业链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潜能。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中缅油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老挝北部电网等能源互联互通项目,优化了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在维护地区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跨境陆缆、海缆、5G、通信卫星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菲律宾4G/5G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亚非欧1号海缆等信息联通项目相继建成,助力东盟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国与东盟开展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合作、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与东盟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增长前景广阔,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有亮点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合作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构建起包含海陆空天网的立体联通网络。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互联互通合作进程。政府间合作是引领互联互通合作的中坚力量,各国地方政府、地区性国际组织、多边开发机构等均发挥重要作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以无人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双方互联互通合作开辟新机遇。
中国与东盟开展互联互通合作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但对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运营得当会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收益。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合作,一方面,有助于东盟国家跨越基建的投资与技术门槛,提升国内设施联通水平,进一步激发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部分国家破解经济发展的地理瓶颈,在新的经济地理版图中重塑区位优势。基建的乘数效应还体现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设施联通能够显著带动技术、产业转移,促进通道经济发展。地区整体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国家间贸易成本,促进要素充分涌流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地区在世界产业链分工和贸易格局中的竞争力。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
互联互通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互联互通合作蕴含着普惠包容的精神内涵,合作项目的实施让双方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之交在民相亲”,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快速发展,人员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商务、旅游、求学人数屡创新高,民心相通、命运相系正在日常点滴中成为现实。
来源:《经济日报》2025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