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南南教育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24-02-07 09:05:00 点击数:662 收藏

作者:陈文汇 刘长玺(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气候变化是攸关人类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由于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和不可分割性,其所产生的影响波及面广、涉及人口众多,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是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秉持“授人以渔”理念,中国重视南南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不仅向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也提供科技与人才方面的支持,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合作、能力建设等方式,分享适用技术和发展经验,帮助各国探索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成果证明,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原则和实践路径。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地位。教育是全面系统普及气候变化理论与知识、扎实应对气候变化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一道推进南南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有助于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而且有助于我国全方位拓展南南合作的形式与内容。

一是开展以气候变化为主的多层次学位教育合作。利用中国高等教育大国的资源优势,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在南南合作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设立政府奖学金,帮助共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专门培养本领域高层次研究人才,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水平。

二是加强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基础教育和科普宣传的合作。利用中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强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加强针对少年儿童的科学考察与国际交流项目,在此过程中推动其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与认知;共同编写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册,利用教育、科技及新闻媒体的国际合作开展针对普通民众的科普宣传教育;共同推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和教育示范基地并积极推进相互间的交流访问和考察学习;共同制定示范基地的标准与具体操作原则,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教育的需要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设立示范基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示范基地体系,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推进生态与环境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全球生态与环境教育的普及率。

三是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技术服务推广活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生态建设、碳汇林建设、减排机制、清洁生产等方面,中国不仅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而且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及应用推广成果,这些经验可以通过南南合作的平台进行推广,促进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世界各地拥有分支机构的优势,与其开展战略性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系列教育合作、国际培训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是利用现行多边合作框架,增加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建立定期研讨与交流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和双边合作战略框架中,加强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的合作,同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合作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利用中国在气候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林业、机械制造等涉及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和人才优势,吸纳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共同开展海洋科学、气候学、岛屿学、极地学、生态学等相关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林联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组织构建的平台,以学术交流、科研交流、人才培养等为目标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相关人才培养与教育研讨会等,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机制,互通互补、协调立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全球合作。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7日 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