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近日发布的《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放缓,而人工智能(AI)有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球发展进程:增速放缓与不平等
报告揭示,除全球发展减速的严峻态势之外,贫富国家间的差距正在持续扩大。面对传统发展路径遭受全球性压力的挤压,国际社会亟需采取果断行动,以扭转人类发展长期停滞的危险局面,推动全球发展体系突破长期停滞困境,实现包容性增长。
报告显示,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状况已连续四年持续恶化。这一趋势逆转了长期以来贫富国家间差距逐步缩小的向好态势。对于人类发展指数最低的一些国家而言,其发展困境尤为严峻——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恶化的债务危机以及“无就业工业化”现象的蔓延,正在形成多重发展桎梏。
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并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指出:
“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当下,我们应该重视进发展的潜力。几乎每天都有新能力涌现,虽然人工智能并非万能灵药,但我做的选择将可能重燃人类发展之火,开辟新的道路与可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轻人对人工智能(AI)导致其生活失控的担忧程度低于老年人
三大核心政策领域:引领AI赋能发展
构建人机协作型经济
推动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进,而非彼此竞争
政策制定者应当致力于塑造未来,而非试图预测未来,应该摒弃对人类如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猜测,转而关注人类与人工智能合作所能实现的潜力。这包括通过智能增强(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推动生产力提升,发挥 AI与人类的互补优势。确保 AI 以支持劳动者为目标,限制对能动性的约束,赋予劳动者利用 AI 增强自身能力的权限。在可产生跨部门及全经济正向溢出的领域部署 AI,推动经济多元化与创造就业的结构性转型。应落实财政措施,加强社会沟通,激励 AI 保障体面工作,并支持因 AI 而失业的劳动者。
贯彻全周期人类主导
在人工智能从设计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人类自主权
应当利用 AI,并通过以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来加速科学进展,但并非要用自动化来替代创造过程,而是增强人类创造力。可借助激励措施将人类能动性嵌入 AI的设计与部署:协调社会期望与私人盈利的创新,并在现有 AI 基准之外,增设新的指标来衡量 AI 促进人类发展的潜力。
升级教育医疗体系
打造符合21世纪需求的社会服务系统
应依托 AI 的灵活性与自适应特性,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医疗方案,同时防范偏见、隐私、可及性及公平性等衍生风险。通过定制化教育或扩展医疗服务,AI 还将激发对人力协同劳动的新需求。
这三大方向共同呼吁各级政策制定者要摒弃在技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摇摆的极端叙事,要扭转使多数群体边缘化或沦为标靶的削权趋势,也要转而赋能民众重塑人生选择,拓展自由发展空间。
技术普及:紧迫与普惠并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佩德罗·孔塞桑(Pedro Conceição):
“未来数年,我们对技术转型的政策抉择将长期影响人类发展进程。若落实正确的政策方针并坚持以人为本,人工智能则可成为连接新知识、新技能与新理念的桥梁,从农民到小微企业,赋能多元群体,并确保技术红利普惠共享。”
报告中与中国相关的数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
(Beate Trankmann):
“尽管中国在人类发展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但数据显示,加速推进并加大绿色、生态友好型和包容性发展路径的投资至关重要。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于年末在巴西召开,在此之前,中国将更新国家气候行动计划并作出相关承诺。与此同时,‘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对于落实承诺、推动公正的低碳转型具有关键作用。在负责任地部署的前提下,系统化地持续发挥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专长,将有助于中国以所需的速度和规模推动低碳、包容性发展的进程。”
中国领跑AI赛道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访问:https://hdr.undp.org/content/human-development-report-2025
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