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商处)在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的推动下,今年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中非贸易额自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后,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320亿美元,全年预计将突破700亿美元。在投资领域,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非各类投资达到11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6.7%。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达到4.8亿美元。中方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众多领域。在承包劳务方面,中国企业凭借较低廉的价格,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逐步扩宽行业领域,广泛活跃于非洲承包劳务市场。2006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达到289.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为112.7亿美元,占对外新签合同总额的33%。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
一、当前我企业走进非洲面临的困难。
中国对非投资和经贸合作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带来了适合非洲国家的技术,增强了非洲国家自主建设的能力,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不过,在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企业对非"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有:
(一)投资环境差。
除南非、埃及等少数国家外,非洲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腐败严重等一些固有问题,具体包括:
1、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尼日利亚的电力供应为例,尼目前发电量不到3000兆瓦,而整个国家的电力需求在10000兆瓦左右,缺口巨大。只有40%的尼日利亚人口(主要是城市人口)可以获得电力供应,实际电力用户不足400万个。由于供电紧缺,尼大部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97%以上的制造商不得不自备发电机发电。据尼日利亚制造商协会统计,尼制造商对公共电源以外的电源依存度达70%。联合国工发组织报告显示,尼国家电网发电成本高达8美分/千瓦时。由于发电量严重不足,工厂经常断电,加大了机器设备的损耗,提高生产成本。众多企业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使成本攀升至14美分/千瓦时,是正常用电成本的2.43倍。此外,多数非洲国家的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也不尽如人意,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极大增加了我企业在非的运营成本,特别对经营承包工程和投资制造业、采矿业的企业来说,更是影响巨大。
2,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健全。
非洲国家,无论个体目前发展情况如何,由于相同的殖民地背景,其法律体系和法律环境有一定的共性。经过多年努力和反复,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建立了以宪法和宪政制度为基础的西方式法律体系,基本将司法与行政相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司法独立的目标。就法律本身而言,多是将英国普通法、伊斯兰教法和本地习惯法相融合的产物。阿拉伯-伊斯兰北非地区以埃及为例,法律即是在伊斯兰教法和拿破仑民法典共同基础上形成的;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以尼日利亚为代表,法律渊源包括伊斯兰教法、英国普通法和传统习惯法。即使是最发达的南非,也在法律体系中兼顾到部落酋长制度,并通过立法确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近年来,为适应及促进本国发展,在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协助下,一大批吸取西方模式的立法出现在与经济相关的领域,非洲的法律现代化的趋势增强,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但是反过来说,这些立法对于适行多元法律融合的非洲来说还太过于先进,离开主要的大城市之后,就缺乏接受和理解的土壤。非洲的部落酋长制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模式,加之腐败流行,富有现代精神的法律无法实际施行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很多国家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从广大民众的角度却没有建立起有法必依的守法意识,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就进一步架空了法律。在非洲国家中,这种表面的法制现代化和深层的民众法制意识淡薄的缺口短期难以弥合,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健全为我企业在非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政治局势不够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腐败问题严重。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实现政治独立的洲,非洲的政治局势在本世纪已趋于稳定。不过由于种族和宗教信仰造成的地区冲突和内战在部分国家依然存在,投资非洲仍有一定风险。此外,多数非洲国家都经历过军政府或伊斯兰主义极端政府执政,时至今日,其民主基础仍很薄弱。加之非洲民众普遍信用意识淡薄,导致其政府政策大多缺乏连贯性,每逢领导人更迭或政府换届都会给我企业在非业务,特别是承包和投资业务带来巨大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政府普遍效率低下,腐败问题严重,这也是我企业在非经营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难题。根据"透明国际"排名,非洲是世界上最腐败的洲,倒数的10个国家和地区有半数在非洲,其中比较严重的包括乍得、索马里、尼日利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非盟2004年的统计显示,非洲每年有1480亿美元被腐败官员侵吞,相当于非洲国家GDP总额的25%,数目惊人。
4,高素质劳动力匮乏。
由于教育落后和自然条件优越养成的懒惰习性等原因,非洲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甚至一些基本的技工在当地也很难聘到,只能从国内或别的国家招聘。与此同时,部分非洲国家对于本地化内容以及外籍劳务管理都有严格限制。比如在埃及,外商只能以合资的形式成立建筑公司,且外资股权不得超过49%,非埃及员工在公司里的比例不得超过10%。尼日利亚对外籍劳务也实行配额制管理,通过严格限制外籍劳务数量来保护本国就业,降低失业率。这些国家工作签证的期限普遍较短,办理手续繁杂。一方面是合格劳动力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外国劳务数量,这给我企业在非承包和投资项目的正常经营带来极大困难。
5,安全问题突出。
非洲属于流行病高发地区,多种致命传染病盛行外加防治不利,每年有数百万人口因此丧失性命,主要的疾病有:血吸虫病、艾滋病、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麻风病,布卢利,痢疾,皮肤利什曼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霍乱、马尔堡出血热、结核病、黑热病、埃博拉出血热、脊髓灰质炎、鼠疫、非洲锥虫病(昏睡病)、拉沙热和黄热病等。以艾滋病为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感染艾滋病的人数约为4000万,其中次撒哈拉非洲国家约为2500万人,占了60%以上。2005年全球新增的5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320万在非洲。另一种主要疾病疟疾每年有3亿人感染,导致约270万人死亡。90%的疟疾死亡者是非洲次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儿童。非洲每年花在疟疾上的政府卫生开支占总数的40%,这一疾病也导致非洲国家GDP年损失120亿美元。 除此之外,结核病患者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增长,拉沙热的发病率也在30-50万例/年。这些疾病,如疟疾和结核很难预防,对我在非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威胁极大,需要我走出去人员和企业格外注意。
除疾病问题外,非洲的治安形式也不容乐观。尼日利亚三角洲产油区是目前世界上绑架案件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从2006年初至今,累计已有二百多名外国人被绑架。其中,涉及我公民绑架案发生三起,迄今仍有一人尚未脱险。此外,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有"犯罪之都"一称,盗窃抢劫事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即使在肯尼亚、南非、埃及等非洲较发达国家,治安状况也难称良好,安保工作一直是我企业在非经营的工作重点。
(二)存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为保护本国商品和工业,许多非洲国家都设置了多种贸易壁垒,给我企业对非出口增添了许多困难。这些贸易壁垒主要有:
1、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
非洲各国一般都存在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现象,如阿尔及利亚的高关税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烟草以及其他消费品,平均税率为30%;肯尼亚的关税高峰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尤其是58类敏感商品,如奶制品、谷物和糖类,存在35%到100%的高关税,部分纺织品、服装和床上用品的关税水平也高达50%;埃及对含酒精的饮料、烟草和排气量在2000cc以上的轿车等产品保留高关税;南非对糖类产品、羊肉、牛奶和玉米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
2、通关环节壁垒。
由于部分非洲国家办事效率低下,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性差,通关环节壁垒成为中非贸易一大障碍。根据世界银行对51个国家通关时间的调查和排名,阿尔及利亚海关的平均通关时间长达23天,排名第一位。阿尔及利亚的通关环节壁垒还包括:不合理的滞港货物退运和转运规定以及不合理的税费。尼日利亚通关环节壁垒情况也很突出,表现为清关手续冗长、停泊与装卸费用高昂。尼日利亚政府目前实施装运前检验和货到目的港100%开箱查验的双重检验制度,因此造成港口货物积压,有时长达几个月。目前通关最快需要一周左右,普遍在二、三周时间,远远没有实现其通关时间最长不超过48小时的承诺。
3、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些国家为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对进口产品和企业设置的技术性壁垒。尼日利亚于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对出口到尼日利亚的部分产品,包括电子电器产品、汽车轮胎、汽车玻璃、玩具等强制执行安全认证。
4、贸易救济措施。
截至2006年底,南非针对中方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达37起,成为对中方发起反倾销调查较多的非洲国家;埃及对中国产品提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共15起,其中反倾销措施13起,保障措施2起。主要涉及机电、轻工、化工和五矿等产品。
(三)西方国家对非洲市场影响深远。
非洲多数国家以前是英法的殖民地,官方语言基本为英语和法语,文化和诸多行业标准也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以尼电力工业为例,尼现有电力系统多使用西方标准和参数,我国机电设备和材料有些与其要求不符,在兼容性上不能完全吻合。若要生产厂家专门为在尼项目生产,则会极大提高成本,丧失价格优势。此外,我国多数电力承包商对西方设计标准不够熟悉,所以在执行合同时需要同业主和西方咨询公司进行大量谈判,经常为此耽误工期,影响进度。
在贸易方面,许多西方公司在非洲设立分公司,它们资金多、实力雄厚、经营能力强,在非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占相当比例。它们主营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主要从事大宗进口和批发业务,有的还开设超市和商店,兼营零售。目前在非洲的中国贸易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品、保健药品、食品、摩托车等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如汽车、电脑等主要还是由欧美日等国的企业占领,我企业要分一杯羹确实不太容易。
(四)中国企业的自身不足。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走进非洲过程中还面对一些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如缺乏适应非洲投资环境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开拓非洲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没有形成;不熟悉非洲市场,缺乏了解非洲市场的渠道,组织市场的能力不足;经营分散,缺乏凝聚力;以及欠缺高素质的国际人才,这些不足也增大了我企业对非走出去的困难,延缓了我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进程。
除以上问题外,部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稳定性,外汇管制严格,以及高通胀率引发的货币贬值风险也是我企业走进非洲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企业走进非洲面临的机遇。
尽管存在上述诸多困难,非洲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发大陆,还是给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非洲资源丰富,但是欠缺开采和加工能力。
非洲资源极为丰富,素有 "世界原材料库"之称,在最重要的 50种矿产中非洲至少有17种蕴藏量居世界之首。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占世界总储量的1 2 %左右,铂、锰、铬、钌、铱等有色金属的蕴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除矿产之外,非洲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资源也很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非洲国家却普遍缺乏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因此,近年来不少国家调整矿产开采政策,转向私有化和吸引国外投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压力之下,迫切需要从非洲获得大量资源,我企业加大对非洲矿业资源投资,加深在资源利用领域合作,将有利于获得中非双赢的结果。
(二)非洲市场需求巨大,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外国投资。
据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评估,未来十年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耗资2500亿美元,市场容量巨大。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举办,南非正加紧修建一条贯穿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的快速轻轨铁路,整个项目将耗资23亿美元。埃及政府自2000年起就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每年预计投入40亿美元。赤道几内亚政府于2005年宣布了一项庞大的基建计划,拟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改造全国的公路网等。而阿尔及利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居民住宅项目。除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解决电力供应短缺问题也是不少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南非政府拟投资65亿美元,将全国的电网相连,并在2012年前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安哥拉政府也批准了一项庞大的西部电力走廊工程计划,拟投资60亿美元。非洲国家广泛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基础设施落后,从学校到医院、商场,以及包括各类日用品和食品在内的设施和物资也是其所大量短缺。 这些都是我企业能够提供的,而相比西方,我企业建设这些项目的花费通常要低上20%-25%,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此外,非洲的投资回报率也足够吸引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次撒哈拉地区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高达24%-30%,大大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的机遇也出现在贸易领域,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相比昂贵的欧美货,更适应非洲市场的需要。2006年中非贸易总额比2005年增长了39.6%,2007年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30.3%,非洲商品匮乏,最终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销售市场。
(三)我国政府对非洲的宏观政策有利于我企业在非发展。
伴随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加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和措施,并加以持续扶植,成为我企业走向非洲的强力后盾。与世界银行及OECD国家不同,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和优惠贷款是不附带诸如增加透明度、问责、法治及其他新自由主义条件和制裁的,这使得传统上在资金方面必须依赖西方的非洲国家获得了更符合自己口味的选择,而转向我们。由于政策的倾斜和外交努力,很多西方国家视为政治高风险而不愿向其投资的非洲国家向中国开放了市场,这就使得我企业在当地获得了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和许多非洲国家签署了配套广泛的协议,这些协议为当地带来各种好处,如现金,投资,较低成本的信贷,技术专家和技术培训,有力协助了我企业对非走出去工作。我金融机构也在逐步加大对非业务的支持力度,截止2006年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非提供的融资总额达到126亿美元,涉及电力、电信、交通等领域。尽管非洲国家普遍都存在政治风险高这一投资弊端,但是我国政府整套连贯的友好政策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其中的不确定性。
(四)非洲国家推出各式各样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
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少非洲国家都以立法形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以埃及为例,投资者可以根据其《公司法》和《投资保护鼓励法》选择投资地区,并通过合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和国内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同时,埃及还在国内建有亚历山大、开罗等11个自由区以及12个新城区和40个工业区,在这些特区内企业都可以享受优惠措施,如免交所得税或利润税、在自由区投资生产的产品外销可以终身免税等。相似的政策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也可以见到。阿在2006年公布《投资法》修正案,广泛地给予所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项目以优惠,并对在国家特别扶植地区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特别利益的投资给予特别优惠,如在10年期内免征公司利润税和职业活动税,并且可由国家全部或部分承担实施投资所需的基础建设费用等。尼政府在1991年颁发《出口加工区法令》,对于外商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办厂提供免进出口许可证、工厂建设期免交土地租金、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免交关税等优惠措施,并于2006年推出"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公司注册、员工居留许可、工作许可、税务登记等一系列服务,以简化投资程序,缩短有关手续办理时间。这些优惠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给与外国投资以超国民待遇以吸引投资,对于我企业走进非洲是非常实惠的利好因素。
三、进一步推动我企业走进非洲的工作建议。
面对非洲市场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企业应继续加大开拓非洲市场力度,为此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如下:
(一)尽早进入非洲市场,确定首选投资国。
非洲是目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在非洲市场尚未完全饱和的情况下,我企业应尽早进入,抢占市场和先机。不过在市场选择方面,我企业应该挑选一些政治形势稳定,投资环境相对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作为对非投资和贸易的首选地。如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加蓬等,发挥其辐射和中转作用,再将业务逐步扩展到其他非洲国家。
(二)完善自身能力,实施品牌战略。
对于自身能力不足,我企业应尽快改进和完善,提高竞争力和适应非洲市场的能力。在贸易方面,应努力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对机电商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关注。切实保证产品质量,完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树立商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在承包和投资领域,我企业应尽快做出适应非洲市场的改进,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优质工程。
(三)制订鼓励企业投资非洲的政策,加强金融机构对非业务支持。
同非洲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制订海外投资法及相关鼓励对非投资的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加强银行、保险业对投资非洲的支持能力,特别支持具有中国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缺乏融资能力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向非洲市场,创出自己的品牌。
(四)加强调研工作和信息服务,增加“软”交流,提高中非间的互相了解。
针对对非洲市场不够熟悉,政策法规不甚了解的问题,我政府、企业和有关机构应分别加大对非的调研工作,建设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深化中非在文化、教育,以及非官方的民间形式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弥补语言和文化差异。
(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谐中非关系。
我国企业走进非洲,不可避免的会对当地的商品、产业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此,我企业应注意做好社会责任工作,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建设优质工程,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注意保护环境,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创建和谐共赢的中非经贸关系,为在非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