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1世纪南南合作有着广阔和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影响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化,国家利益碰撞增多;缺乏有效的机构、资金和能力保障;经济互补性不足;冲突与动乱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干扰等是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化
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不平衡发展趋势。经济基础和条件较好、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步伐,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走上了工业一体化和信息化的道路,如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等。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行列,并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与此同时,竞争力弱的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拉大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将被进一步被边缘化。如果说近几十年来,上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已经缩小,那么这一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正在扩大。由于这一类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短缺,加上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不足,它们抵御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比前一类发展中国家更低。在全球化进程中,它们更可能长时间地忍受不利的国际分工的制约,很难在高层次产业的竞争中同发达国家争高下,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很难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这些国家不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与条件较好的其他国家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1957年加纳独立时比韩国发达,1965年印尼与尼日利亚的经济产值相等。但到2003年时,印尼的经济总产值是尼日利亚的3.7倍,人均国民收入是尼日利亚的2.3倍。而韩国的经济产值已是加纳的88.7倍,人均收入是加纳的37.6倍。
21世纪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发展更加明显。目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三个层面:一是发展迅速或正在崛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东盟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有些已跃入新兴工业化的国家的行列,有的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国家,联合国列出的最不发达国家属于此列。三是发展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家。
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性,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导致发展中国家难以像过去那样易于形成一个整体,用同一种声音说话。以全球化问题为例,虽然发展中国家都要求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全球化,但从中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国等,即西方媒体称之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与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态度就有很大不同,前者对全球化的态度相对温和,多数制定了应对全球化的积极计划,后者反全球化言论较多,且常常把目前所处的困境归咎于全球化。两者关注的具体问题也有很大不同,前者考虑更多的是防范金融危机和抓住全球化机遇等问题,而后者关注更多的是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问题。